ConceptSet|概念集合

行為背後的心理學

行為背後的心理學
你知道嗎?我們每天都在不自覺地扮演「行為偵探」,試圖找出自己或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。這就是心理學中的「歸因理論」。簡單來說,歸因理論研究的是我們如何解釋事件或行為的成因,是歸咎於個人內在特質(例如:個性、能力),還是外在情境因素(例如:運氣、環境)?

然而,這個「偵探」過程常常充滿偏誤。最常見的是「基本歸因偏誤」(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),當解釋別人的負面行為時,我們傾向過度強調對方的個人特質,而忽略了情境的影響。例如,同事遲到,我們可能覺得他懶散、不負責任(內在歸因),卻沒想到可能是因為交通堵塞或家中急事(外在歸因)。但在解釋自己的負面行為時,我們卻更容易歸因於情境。

另一種是「自利偏誤」(Self-Serving Bias),當事情成功時,我們傾向歸功於自己的能力或努力(內在歸因),以此提升自我形象;而失敗時,則容易怪罪於運氣不好、環境不利等外在因素。這在職場評價或團隊合作中尤其明顯,可能導致互相指責,影響團隊士氣。

這些歸因偏誤在人際衝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。伴侶之間爭吵,一方可能將對方的憤怒歸因於「他就是脾氣差」,而非考量自己無心說錯了話。在職場上,主管評價部屬、同事之間互相合作或競爭,都深受歸因方式影響。如果主管將部屬的失敗單純歸因於能力不足,而非提供資源或改善流程,可能錯失改進的機會。

理解歸因理論和這些常見偏誤,能幫助我們更全面、客觀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行為,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與衝突。下次當你想當然地解釋某個行為時,不妨停下來想想: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?

分類: 心理 | 發布日期: 2025-06-07 | 瀏覽次數: 71